花落滿庭芳 - 第 112 章 章節

,神策軍能這樣假裝清高,恐怕還是因為他們的薪俸比朔方軍要高得多的緣故,如果讓他們也跟朔方軍一樣窮困,這些家夥還能經受得住誘惑嗎?李懷光統率的朔方軍是邊防軍,李晟統率的神策軍是朝廷禁軍,禁軍的薪水比邊防軍高,所以李晟官爵雖然比李懷光低得多,他麾下軍士領的薪俸卻比李懷光的軍士要高得多。

李晟上奏提醒皇帝說:“李懷光按兵不進居心叵測,恐怕會背叛陛下,願陛下早作防備。為免神策軍被李懷光吞并,請皇上下诏書命令微臣移軍東渭橋,好讓微臣光明正大脫離李懷光的控制。”

皇帝見了李晟的奏章大驚失色,當初不是李懷光及時出兵相救,他早就被朱泚幹掉了,難道這位千裏赴難的大臣也會背叛他嗎?皇帝不敢相信,也不願相信。李晟見皇帝那裏沒有動靜,他急得要命,他知道李懷光相當讨厭他,也讨厭他禁止神策軍搶劫。目前他就在李懷光眼皮底下,甚至李懷光還擁有指揮神策軍的權力。可以說,他現在的處境,比當初的劉德信更危險。他能殺劉德信并且吞并劉德信的軍馬,李懷光當然也能殺他并且吞并他的軍馬,甚至比他當初兼并劉德信的軍馬更方便!于是惶恐不安的李晟一次又一次上表狀告李懷光心懷異志,皇帝被朱泚背叛後,已經成了驚弓之鳥,李晟的奏章上得多了,皇帝漸漸也被李晟的焦躁情緒感染。他也害怕起來,是啊,如果李懷光也背叛他,還有誰能夠救他又還有哪個能來得及救他呢?

第五十一章 時勢造英雄 [本章字數:3824 最新更新時間:2013-11-15 12:38:05.0]

李懷光駐軍鹹陽已經快三個月了,他還想繼續拖延戰期,因為看李晟不順眼,他就想挑起神策軍的群憤,然後慫恿神策軍士将李晟逐出軍隊。李懷光于是上奏皇帝說:“軍士們合力讨賊,為什麽唯獨神策軍賞厚,其他軍隊賞薄?如此厚薄不均,臣也難以號令軍隊,如今軍中因此議論紛紛,軍心動搖,陛下如果不能一視同仁,臣擔心軍士們會生變。”

皇帝眉頭緊鎖,他才看完財政大臣的一份奏章:中外經費已經只能支用七十天了!李懷光居然還要給軍隊加薪,皇帝頭疼得要命,正當財政困難之際,哪有那麽多錢撥給軍隊呢?要知道李懷光麾下神策軍才一萬多,其他軍士可是有六萬多啊!如果不給其他軍士們加薪,又怕真的會像李懷光說的那樣,軍士們由怨生變,那麻煩就大了。當初不就是泾原軍心生怨忿将他逼出京城而惹起這場潑天大禍的嗎?皇帝左思右想,最後派譴翰林學士陸贽前往李懷光軍營,讓他見機行事,希望他能順利解決這個大麻煩。

陸贽才到李懷光中軍大帳,李懷光立即召集了許多将軍來開會,神策軍指揮官李晟也被請去參議此事。

李懷光明知皇帝不可能給軍士們加薪,他真正目的只是想要皇帝給神策軍們降薪,但是,裁減薪俸這種得罪人的命令,當然不能從他那裏發出來,他就是想逼着李晟自己請求給神策軍減薪,然後他才能借題發揮大做文章讓神策軍遷怒李晟。李懷光不給陸贽、李晟半點思考的時間,幾乎是在瞬間就把高級軍官們都召集到他帳中,陸贽才一談到財政困難,李懷光就打斷陸贽的話大聲駁斥于他,“将士們共同作戰,大家一樣辛苦一樣為國家效力,為什麽薪水卻不一樣?這合理嗎?”

陸贽是聰明人,立即看穿了李懷光肚子裏的陰謀,他生怕李晟上當自動請求裁減神策軍的薪俸,可衆目睽睽之下他又不能直言提醒李晟,于是陸贽不斷對李晟眨眼,希望他不要做什麽蠢事。陸贽還真是小瞧李晟了,事實上,在他對李晟眨眼的同時,所有人的視線都彙聚到了李晟身上,還真難以發現他的眼神跟別人的有什麽不同。李晟也是七竅玲珑的聰明人,這種心都比普通人多一個眼的主,哪會識不破懷光的那點小算盤?他不慌不忙回答道:“明公才是元帥,李晟僅僅只是神策軍的頭領,跟所有将士們一樣,萬事聽憑元帥指揮。大家的薪俸是增加還是裁減,李晟哪敢自作主張,一切自然是元帥說了算。”李晟三兩句話輕輕松松就将燙手山竽丢還給李懷光了。李懷光見李晟不上當,而裁減神策軍薪俸的話若是從他自己口裏出來,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李懷光沉默了,李晟不願說出給神策軍減薪的話,他當然也不願意,結果減薪計劃就這樣流了産。

平息了薪俸紛争,陸贽回到奉天報告皇帝,“李懷光拖延不戰,又在軍中挑起紛争,其心難測,李晟的擔心不無道理呀。”居然連陸贽都懷疑李懷光心存異志,皇帝就更加焦急了。既然李懷光的軍隊難以號令,指望他收複長安怕是不可能了,皇帝就不得不另做打算。

當李懷光遷延不戰之時,吐番宰相尚結贊派譴使者來請求皇帝允許他們出兵幫助大唐收複長安。皇帝本來不敢信任吐番人的,可是李懷光一直拖着不出兵,天下動蕩不安,紛亂不息,皇帝迫于形勢開始考慮利用吐番兵馬,他派譴大臣崔漢衡出使吐番商量借兵事宜。

崔漢衡請吐番贊普發兵,原本主動請求助戰的吐番宰相尚結贊卻磨磨蹭蹭不願出兵了,他說:“吐番如若出兵,必須要看到大唐三軍統帥的印信,現在你們大唐國書上既沒有李懷光的簽名也沒有他蓋的印,像這種狀況我們實在不能出兵。”尚結贊提議助戰是想撈一大筆賞賜的,但是大唐朝廷請吐番助戰的國書不夠正式,尚結贊就生怕吃力不讨好竹籃打水一場空,國書不正式,如果日後大唐朝廷反悔不給賞錢,那他就虧大發了。

皇帝眼見繞過李懷光借不到吐番兵馬,他又讓陸贽去見李懷光,要他設法讓李懷光在向吐番借兵的國書上簽名蓋印。李懷光聽到皇帝竟然要向吐番借兵,他堅決反對說:“當初安史之亂結束後不久,吐番大将馬重英攻陷長安大掠而去,吐番贊普還嫌馬重英搶的不夠多,如果今天借他們的兵馬收複了長安,吐番人必然再次縱兵瘋搶以彌補贊普當年的遺憾,這不是引狼入室嗎?這是我們堅決不能借兵退敵的第一個原因;吐番尚結贊說發兵五萬,我們如果用了吐番兵,勝利後皇上必然也要像賞賜我們大唐的軍士一樣賞賜他們,皇上曾下诏書招驀士卒,攻克長安者每人賞錢一百缗,吐番五萬兵來,那就得賞五百萬缗錢,國家財政困難,哪來那麽多錢打發吐番人?這是第二個不能借兵的原因;吐番人反複無常,他們即便發兵,也必定不會奮不顧身為我們沖鋒陷陣,他們會想方設法在一邊看熱鬧的,我們要贏了他們就跟着分功勞,我們要輸了他們就落井下石,這是第三個不能借兵的原因。要收複長安,只能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為國家長遠計,懷光絕不能同意皇上向吐番借兵。”

李懷光因為久在西北邊疆,長期跟吐番人打交道,完全看透吐番人了。他侃侃而談滔滔不絕句句在理,陸贽幾乎被他駁得啞口無言,終于讪讪問道:“既不能向吐番借兵,節度使大人的兵又要養精蓄銳,這要等何年何月才能收複長安啊?”

李懷光聞言勃然大怒,斥罵陸贽道:“領兵打仗是我們武人的事情,你這個書呆子懂個屁!告訴你你也弄不懂。”李懷光不簽名,尚結贊也不發兵,向吐番借兵的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

陸贽碰了一鼻子灰回報皇帝,皇帝也猜到李懷光大概是因為逼着自己的皇上貶了盧杞殺了翟文秀而不安,為了安撫李懷光,皇帝下诏加封李懷光為門下侍中、太尉,并賜他免死鐵券。

事與願違,李懷光接到加官進爵賜免死鐵券的聖旨,他不但不感到高興反倒大發脾氣,“古往今來,做臣子的要造反就向皇帝索要鐵券,現在皇上居然賜我鐵券,這分明就是逼我李懷光造反!”李懷光越說越氣,将免死鐵券狠狠摔到地上。李懷光發怒,衆人都害怕得大氣也不敢出,更沒有人敢上前勸他。

陸贽勸告皇帝說:“逆賊朱泚退守長安,只不過是勢窮援絕茍且偷生而已,懷光若乘勝進擊,那就是摧枯拉朽啊。如今軍隊閑得骨頭都要散架了,衆将每次提到出戰,他都千方百計阻攔,所作所為實在有違常理。陛下讓着護着他,一次次曲意包容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