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後來聽欣實姐姐說:他們都是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家族的人,他們只是管理人員,千紅樓和百雀園幕後的主人是田承嗣!有一年,朝廷一位三品大員的夫人去鬧事,他們居然搬出一位公主來,将那位夫人鎮住。”
光晟氣得揮挙在桌上狠狠捶了一挙,庭芳給他吓了一跳,光晟恨道:“難怪有那麽多打手。我正覺得奇怪呢,那樣膽大包天,青天白日的在官道上也敢劫人!只怕那些劫你的人也不是什麽人販子!”
“爹,你別生氣了,我這不是出來了嗎?他們也沒敢來追啊。”庭芳勸道:“爹,咱惹不起他們,還躲不起嗎?”
光晟冷笑道:“躲?他們讓你受了這麽多罪,我豈能輕易善罷幹休?我明天就去京兆尹衙門找京兆尹告狀,不把這兩座樓拆了,我誓不為人。”庭芳早已被總管他們欺壓成習慣了,忽然見父親如此發狠,竟要跟這些惡人來硬的,她不由打了個寒顫。光晟繼續咬牙切齒道:“我恨不得立刻就殺去河北,将田承嗣從墓裏挖出來化骨揚灰。”
庭芳瑟縮着偎進光晟懷裏,擔心地問:“爹,田承嗣那麽橫行霸道的人,連皇帝都要讓着他,你跟他對着幹,能行嗎?”
“田承嗣早就見閻王了,現在的魏博節度使是他的侄子田悅。”光晟拍拍庭芳的肩,安慰道:“你別怕,時勢不同了。現在皇上決意削藩,決不會再容忍這些人繼續飛揚跋扈。”
庭芳愣愣地問:“削藩,是幹什麽啊?”
“嗯,削藩啊。”光晟耐心地給女兒解釋道:“國家在邊疆設置的防禦敵人來犯的軍事重鎮,朝廷稱之為‘藩鎮’,意思是說這些機構裏保護國家、鎮撫邊疆的軍隊就像農民用來保護菜園果園的藩蓠一樣。安史之亂爆發後,全國都成了戰場,到處都是藩鎮,叛亂平息後,國內藩鎮林立。許多藩鎮都桀骜不臣不把中央放在眼裏,更不給中央繳納賦稅。這就像樹枝比樹幹還大,小腿比大腿還粗,樹枝粗過樹幹,這棵樹就要斷,小腿比大腿粗,這個人就不健康。藩鎮太強,中央力量就弱,所以皇上就要削弱這些完全用不着的藩鎮的力量,尤其是河朔四鎮,田悅的魏博就是皇上努力想削掉的一個。”
庭芳從不過問政治,但這并不代表她無知,她只是不關心罷了,如今聽得父親這樣說,她精神起來,“爹,那就是說,皇上現在要打擊田家這些橫行霸道的人是不是?”她興奮地拍拍掌,“那我以後再也不用怕這些人了。”
光晟笑着捏捏她的臉頰,“就算皇上不削藩,只要你爹活着,一樣不用怕他們,我決不會再讓你受任何惡霸的欺負。”
第二十章 自從幹戈動 [本章字數:2828 最新更新時間:2013-11-13 12:27:30.0]
張光晟還在振武時,他就聽到皇帝拒不接受率領軍士叛亂的泾原節度留後劉文喜的談和條件,他剛剛到達長安,就聽到劉文喜被傳首京師的消息,在官場上那麽多年,他立即意識到:皇帝這是要削藩了。
劉文喜率領泾原軍叛亂,其實是想利用軍隊發威,逼迫皇帝加封他為節度使。皇帝派李懷光、朱泚出兵鎮壓,劉文喜沒料到皇帝态度居然如此強硬,情急之下,他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吐番和回纥去做人質,請求吐番、回纥派軍支援他。
回纥合骨咄祿毗伽可汗拒絕參戰,吐番倒是派了軍隊出來,但也只是觀望,大概是想坐收漁翁之利。吐番派出軍隊後,泾原軍開始出現騷動,泾州地形不利于他們,如果他們戰敗,很明顯的,劉文喜會帶領他們投靠吐番,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家園跟着一群蠻子去過不開化的生活。眼見軍心不穩,劉文喜勢窮,只好派行軍司馬劉海賓去跟皇帝談判。
劉海賓見到皇帝後,立即向皇帝請罪,他說他并不想叛變,泾原軍也不想叛變,大家都上了劉文喜的當,皇帝肯定了劉海賓的忠心,在朝堂上當衆大大贊揚他一番,并讓劉海賓回去告訴泾原軍士,只要他們迷途知返,朝廷就可以原諒他們。
劉海賓給皇帝獻計說:“皇上只要讓李懷光、朱泚退兵,并且加封劉文喜為泾原節度使,劉文喜一定會放松警惕,到那時,臣就可以尋找機會抓住劉文喜,把他押送京師,讓朝廷治他的罪。”
皇帝沉思了一會兒,拒絕了劉海賓的計劃,他說:“愛卿先回去吧,你的忠心朕能理解,你的計謀也很實用,但是朝廷的旌節絕不可以随意授人。”(軍鎮最高長官——節度使擁有一整套朝廷頒發的管理地方軍政、行政、財政、治安等等事務的權力儀仗,稱之為“持節”、“擁旄”,這些象征權力的東西也就是皇帝所說的“旌節”)。
劉海賓回泾州後,李懷光、朱泚攻城更急,朝廷一面攻打泾州,一面又像往年一樣給泾州城內的軍士們頒發春裝,那就是表示朝廷還承認泾原軍是國家的正規軍隊,并不将他們當叛軍看待。城內軍心更加不穩了。劉文喜開始跟吐番人談判,以争取自己投靠吐番後的利益。軍士們眼見劉文喜要把他們帶到絕路上去,他們更加忷懼不安。劉海賓見人心搖動,他立即煽動軍士們攻入使院,将劉文喜抓了起來,砍下他的腦袋送給泾州城下的唐将朱泚。泾原軍的叛亂就這樣結束了。
劉文喜死後,朝廷也對泾原軍讓了一步,不再任命李懷光為泾原節度使,改派朱泚為泾原節度使并率領泾原軍士移屯原州。
劉文喜的腦袋送到長安時,剛好另一個最強大最目無朝廷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派來的奏事官正要回鎮,皇帝就讓這位奏事官觀看了劉文喜的腦袋才讓他回去見李正見。李正己已經年老體衰,青壯年時候的銳氣漸漸散盡,他本就忌憚新皇帝的英明神武,再聽到劉文喜的死訊,心中更加害怕起來,甚至為淄青的将來而日夜寝食難安(淄青節度使的統治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山東)。
幾乎在征讨劉文喜的同時,朝廷命令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入朝。梁崇義本是來瑱的部下。前面提到過,來瑱在平定安史叛亂的戰争中功勳卓著,他在動蕩混亂中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在平叛戰争接近尾聲時,來瑱放棄軍權入朝擔任兵部尚書,不多久就被宦官程元振害死,來瑱死後,他的部下互相攻伐,大家互不相讓都想接掌來瑱的兵權,梁崇義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山南東道節度使的統治範圍主要在湖北荊州、襄陽以及河南的部分地方)。
來瑱入朝被殺,他的結局成為藩鎮們的前車之鑒,許多節度使都害怕“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甚至連中興唐室的第一功臣李光弼都曾拒絕入朝。現在朝廷突然征召梁崇義入朝,那是擺明了要剝他的軍權并廢掉山南東道這個位于國家心、腹之地的藩鎮。梁崇義怕得要命,當初來瑱立了那麽大的功勞都被殺了,他入朝能有好果子吃嗎?梁崇義拒不受命,緊鄰荊襄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就上奏章要代國家讨伐梁崇義這個逆臣(李希烈就是把自己的上司李忠臣趕跑了的那位,李忠臣待他如子,他反倒野心勃勃煽動軍隊驅逐李忠臣,可見他也不是個什麽好東西)。皇帝見李希烈自告奮勇,于是就勢授命李希烈讨伐梁崇義。
李希烈師出有名,又有朝廷的支援,梁崇義節節敗退,最後被迫自殺,妻子兒女都投井而死。李希烈攻下襄州後,立即由正義之師變成了強盜,他大肆劫掠荊襄,并将攻克的地盤都占為己有。
皇帝終于看到了李希烈“為國讨賊”的面具下的真面目,他後悔莫及。
恰在此時,河北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李寶臣臨終前奏請朝廷加封他兒子李惟岳為成德節度使,皇帝正想勵精圖治,銳意削藩,當然不可能讓他們父死子襲,朝廷下诏任命李寶臣的部下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并且要給李寶臣舉行隆重的國葬,命令李惟岳護送他老爹的靈柩入朝。朝廷任命的這位成德節度使張孝忠原名張阿勞,此人跟李寶臣一樣都是奚族胡人,張孝忠曾經跟李寶臣一起參與安史叛亂,安史之亂結束時又跟随李寶臣降唐,朝廷給他賜名孝忠。李寶臣晚年猜忌心重,擔心自己死後兒子鎮不住這些部下,所以他一口氣殺了一串大将軍,張孝忠本來是這該死的黑名單裏的頭一位,但他出鎮在外,李寶臣鞭長莫及,就好言安慰張孝忠的哥哥張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