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甥舅談崩
郭将軍聽到這話吓了一大跳,下意識地看了看門和窗外,然後蹲到燕池面前小聲回道,“王爺,您可知話不可亂說!若是叫旁人聽了去,你我都難逃一死。”
面對郭将軍的質疑,燕池心中的委屈愈發地難以掩藏,更咽地向他哭訴。
“舅舅,母妃臨終前是馮嬷嬷當着母妃的面告知本王的,母妃是拿自己的命同父皇做了交換!所以母妃到底做錯了什麽!本王又做錯了什麽!就因為本王是庶出?所以父皇就這麽不待見本王?”
郭将軍有些頭疼情緒失控的燕池,用力把人從地上拉起來,動不動就下跪,哪有半點皇親貴胄的模樣。
嫌棄歸嫌棄,自己的外甥還是要多加開解的,在郭将軍的心裏,燕池雖沒有大才,但勝在人沒有壞心眼,只是有些時候性子過于懦弱了。
“王爺,您先平複一下心情,每個人的出身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陛下雖偏心,但您也不必妄自菲薄,您既然說娘娘的死與陛下有關,不若您仔細說說?臣覺得此中可能有誤會。”
郭将軍的一番好心安慰聽在燕池耳裏卻是他在為燕帝開脫,一臉憤慨地對着郭将軍說道,“舅舅?您說是誤會?父皇如此對我們母子您還說是誤會?您知不知道我得知母妃中毒時曾去質問過父皇,父皇并沒有否認,還下令禁足于我,我在過年期間也寫信向舅舅求助了,可您一直沒有給我回複。”
郭将軍被燕池質問的語氣弄得心裏也很不舒服,頓時臉色都不好了,“過年期間太子和臣正在同北大軍庭厮殺,臣并未收到王爺的信件,如此混亂的時期,信件指不定被丢棄到何處去了,所以王爺以為臣是故意不給王爺回信?”
意識到自己的語氣太過激烈,燕池面對有些生氣的郭将軍就不自覺地軟了脾氣,“舅舅,本王不知當時的情況誤解了舅舅,本王向舅舅道歉。”
聽到燕池的話,郭将軍也沒再擺臉色,只是燕池下一句話卻讓他聽出了不一樣的意味。
“可舅舅就這麽眼睜睜地看母妃枉死嗎?”
對上燕池那雙帶着明顯恨意的招子,郭将軍皺眉問道,“那王爺以為臣該如何做?帶兵攻打燕京?還是推翻陛下立你為皇?”
郭将軍直勾勾地盯着燕池的反應,沒有錯過他眼眸中一閃而過的驚喜,不等燕池開口就直接給他潑了桶冷水。
“王爺不會真的這麽天真吧?我郭家世代忠良,斷然不可能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被郭将軍如此毫不留情面地戳破自己心中所想,燕池也有些惱了,口無遮攔地回怼了他一句,“若舅舅真這般清風霁月,那為何當初還要脅迫母妃和傅氏合作謀害孝儀皇後?”
昔日秘密被燕池捅破,郭将軍吓得大聲呵斥了燕池一句,“住口!你胡言亂語什麽!你知道什麽就敢大言不慚地在這胡說八道!”
然而郭将軍面紅耳赤的争辯在燕池眼裏便是無可抵賴的事實,“舅舅何必遮掩,本王同舅舅是一艘船山的人,本王不過是想知曉昔日您到底是怎麽在父皇的眼皮底下對孝儀皇後出手的。”
聽着燕池話中的深意,郭将軍晦澀不明地看了他一眼反問道,“王爺這是在威脅臣嗎?”
“舅舅多慮了,本王不過是想知道母妃中毒是否與當年之事有關而已。”燕池終歸年歲小,眼裏的野心藏不住,還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
郭将軍自然不會輕易向他談起深埋自己心中多年的秘密,這關系到郭家全族的性命,更關系到燕帝的臉面。
若是讓天下人知曉燕帝當初為了拉攏郭家征戰外敵而縱容妃妾殘害自己的嫡後,那燕帝必然不會放過郭家,那他妹妹做出的犧牲也成了笑柄。
這個秘密,他會到死都守着。
“不該王爺打聽的事還是莫要越界的好,倒是王爺,真以為自己做的事有娘娘為你收拾爛攤子就真的無人知曉了嗎?”郭将軍先是警告了燕池一番,接着暗示他與如答應之事。
曾經的荒唐事被郭将軍提起,燕池的臉色很快就白了,可下一刻他又說服自己,如答應早就被母妃的人清理幹淨了,斷不會留下痕跡。
可燕池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為敬貴妃辦事的人忠心的人是郭家家主,敬貴妃動用他在宮中埋下的暗樁,又豈能瞞過他?
燕池明顯松了口氣的表情郭将軍看在眼裏,心中只覺與燕池的甥舅敘舊也該到此結束了。
“好了王爺,臣也該告退了,陛下顧念您喪母之痛免了您半個月的早朝,臣也見過您了,便不打擾您緬懷貴妃娘娘了。”
不等燕池反應,郭将軍大步離開譽王府,留下滿臉陰翳的燕池難掩怒火地砸碎了書案上的硯臺。
要說自敬貴妃殁了之後後宮中誰獲利最深,莫過于怡嫔了。
燕帝是愈發不愛往後妃的宮裏去了,而怡嫔手握親生的五公主和暫時住在她宮裏的三公主和四皇子,燕帝也會看在孩子的份上偶爾去看望她一兩次。
許是燕帝也知曉後宮中不能無人掌管,而太子妃年紀尚幼且自己還在位,也不适宜讓太子妃掌管後宮事務。
于是,怡嫔撿了漏,燕帝直接下旨晉升了她的位份為怡妃,正式将雙生子交由她撫養,但不是記在她名下。
得到了暫時統管後宮權力的怡妃也不敢一朝得勢便趾高氣昂,還是保持着自己謙卑的姿态對待各宮,這倒是叫燕帝高看了她一眼。
半個月後,燕池也恢複了上早朝,只是他的精神明顯大不如前,明明才十六歲的年紀,叫人看着沒有半點少年氣息,說難聽點看着挺晦氣的。
朝臣們心裏雖對他的面色頗有微詞,可任誰也不敢在他面前大咧咧地說出來,相互打了招呼便往勤政殿內走。
随着燕帝落座,朝臣們先是大聲行禮問安,接着便由胡安說了句“有本啓奏,無本退朝”後,以傅丞相為首的文官一馬當先,跨出行列。
“啓禀陛下,臣有本啓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