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滿庭芳 - 第 137 章 章節

家寶驕傲地向母親宣告,“娘,您兒子終于成家立業啦,過幾年就帶一堆小孫子給您看。”

過幾年就帶一堆小孫子來,以為是生豬崽呢。迎春在心底嘀咕,啊,怎麽連自己也罵上了?迎春紅着臉不滿地捅了他一下,家寶扭頭看着她,笑得臉上花兒朵朵開。

既然隐歸,京城是不能再住了,第二天,家寶向李惟簡告別,他駕着馬車帶丈母娘和妻子回太原。李惟簡送了許多禮塞到馬車裏,末了又指着徐塞鴻道:“徐叔本來就是你老丈人帶到京城來的管家,你把他也帶回河東去吧。徐叔也上了年紀了,就讓他葉落歸根吧。”徐塞鴻聽着就要行禮道謝,李惟簡趕緊阻止他,“徐叔,我這個小輩可當不起您老的大禮。”

一輛馬車四個人回河東,家寶和徐塞鴻輪流趕車,一路風餐露宿不在話下,進入太原境內時,聽到熟悉的晉腔,四個人都激動不已。張夫人母女更是熱淚盈眶。

王、張兩家的宅子都還在,雖然大門上落了鎖,門前卻沒有荒草,幹幹淨淨的,就像家裏一直有人住着一樣,四個人互相看着,都覺得有點詫異。

家寶拔出劍,兩下就把兩把鎖都給破壞了,他推開王家大門,屋裏一塵不染,也沒有什麽黴味,家寶興奮起來,“娘,好像有人定期幫咱們打掃房子呢。”

張夫人跟着他進屋,點頭道:“應該是的,莫非是思結進明?咱們在太原也只有他一個親友了。下午去他家看看,許多年沒見過了,也怪想念他的。”

四人卸下馬車上的行李先搬到王家大院堆着,家寶騎馬出去買了點米和菜回來生火做飯,幾個人忙忙碌碌,飯熟的時候,他們聽到客廳有小孩子嘻嘻哈哈打鬧的聲音,張夫人才走出來,就聽到一個稚嫩的童音拚命叫着,“舅奶奶,舅奶奶……”所有人都被那一串“舅奶奶”叫出來了,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跳起腳興奮地朝張夫人揮舞雙手,他身後還跟着兩個水嫩嫩的兩歲左右的小女孩,原來那男孩是岑經的兒子岑朗。

張夫人笑着過去,岑朗親熱地抱着她的腰,張夫人低頭問道:“你娘呢?”

岑朗笑道:“我爹和娘都在舅奶奶家裏呢,他們正奇怪門鎖怎麽被人破壞了。”

說話間,岑經和思結小雪夫婦已經過來了,一別多年,大夥兒都親熱得要命。飯菜端上桌都不夠吃了。兩個小姑娘不夠高,思結小雪和張夫人一人抱一個。

席間張夫人問起岑經怎麽也回了太原。原來自從光晟離開振武後,振武節度留後彭令芳因為不得人心被麾下的将士們幹掉了,振武逐漸衰落,刮城門的強盜又猖獗起來。岑經就帶着家人回太原和老丈人思結進明團聚,朱思和朱欣實夫婦也跟着來了太原,如今岑經和朱思都在河東節度使馬燧麾下效力。王、張兩家的宅子自從主人離開後,一直是思結進明照料着,岑經等人來太原後,思結進明就把房子交給年輕人照料了。

張夫人抱着粉嫩嫩的小姑娘喜歡得要命,兩個小丫頭一個是岑經的女兒,另一個則是朱思的女兒。小姑娘長得雖然可愛,飯桌上卻鬧騰得要命,弄得桌上湯水淋淋漓漓,岑經似乎早已見怪不怪,王家寶皺着眉放下筷子,迎春白他一眼道:“小孩子都這樣,等咱們的出生了,更有你受的。”

家寶湊到迎春耳邊嬉笑道:“有這麽多丫頭,咱們的兒子不愁找不到媳婦兒了。”迎春紅着臉伸出左手把他的臉叉開。

外傳

第一章 藩鎮割據 [本章字數:2602 最新更新時間:2013-11-18 14:28:59.0]

大唐建國之初,軍隊實行的是府兵制度,軍隊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裏,除掉緊急軍情,凡征發十騎以上的兵馬,都要有兵部奉皇帝敕令頒發的兵符,将帥不能長期領兵,如果有戰争,朝廷命将出征,戰争一結束軍士就散歸軍府,領兵的元帥則回到朝廷。

這樣的軍事制度到後來漸漸難以适應社會的發展了,帝國穩定後,大唐最大的敵人就是邊疆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散開了是牧民,聚攏了是軍隊,他們時不時的打劫大唐老百姓,往往大唐的軍隊還沒集結起來發動反攻,這些游擊強盜已經搶了東西跑了。于是邊關上增設了專門防禦游牧民族侵犯的軍事力量強大的軍鎮,為了防止邊關守将擁兵自重,貞觀時期,邊關大将領兵的期限一般不會超過三年。

到唐玄宗當政時,出現了一個新的官職:節度使。“節度使”并非唐玄宗的新發明,其實在唐玄宗以前,邊關将領就有了“知節度事”這樣的名稱,所以“節度使”這個官職的創立,至此可謂是水到渠成。

唐玄宗天寶年間,大唐境內一共有九個節度使:安西(大本營在今新疆庫車)、北庭(大本營在軍今新疆吉木薩爾)、隴右(大本營在今青海樂都)、河西(大本營在今甘肅武威)、河東(大本營在今山西大同,安史之亂後移到了太原)、朔方(大本營在今寧夏靈武)、範陽(大本營在今北京)、平盧(大本營在今遼寧朝陽)、劍南(大本營在今四川成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大本營在今廣東廣州)。這十個軍事機構的長官——節度使或經略使是統轄邊防軍隊駐守邊疆保家衛國的軍事首領,唐朝稱這樣的軍事機構為“藩鎮”。

為發揮軍隊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節度使們擁有轄區內的軍事、財政、行政大權,唐朝的府兵制也逐漸蛻化,驀兵制開始風行,節度使可以根據邊關需要自行招兵驀将。唐朝軍隊戰鬥力強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力于皇帝放權給邊關守将以便他們大展身手。

早期的節度使任期不會太久,一般也就是三五年,但是到後來,節度使的任期變得越來越長,同時還出現了一個人兼職幾個節度使的現像,譬如皇甫惟明身兼河西、隴右兩道節度使,王忠嗣身兼河東、朔方兩道節度使,皇甫惟明被廢後,唐玄宗甚至不再任命新的節度使,他直接讓王忠嗣再兼職河西、隴右節度使,九個節度使的寶座王忠嗣一人就占了四個,而且都在國家精兵密集之處,因為大唐的邊患主要來自西北、西南。于是王忠嗣一個人就掌管了大唐二分之一的邊兵,一個将軍擁有這麽龐大的軍權,這絕對不利于國家的安定。除了長期擔任節度使,一個人擔任幾道節度使,還有另外一個要命的現象:遙領。“遙領”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遙控,也就是節度使不在這個軍鎮而在遙遠的朝廷或者別的地方管理這個軍鎮的軍隊,譬如宰相楊國忠就兼職劍南節度使。其實像王忠嗣那樣身兼數道的,也同時有遙領現象,幾個藩鎮都由他一個人指揮着,而他又沒有分身法。

當節度使久任、兼職、遙領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之後,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弊病也就跟着來了。天寶十四年冬,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道節度使的安祿山舉兵反唐,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接着反叛。

由于太平積久,百姓久不知兵,加之大唐府兵制度敗壞,中原無兵,安祿山勢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河北、河南。其實安祿山造反時也只指揮得動範陽的軍隊,他遙領的另外兩個藩鎮——平盧和河東都不聽他的指揮,不僅如此,安史之亂期間河東軍一直是抵抗安史叛軍的中流砥柱,平盧軍則是唐朝的“敵後武功隊”,是安史叛軍的心腹之患。唐朝花了八年時間才平定“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期間,國內藩鎮林立,到處都是節度使,戰亂結束後許多藩鎮都成了多餘的,可是已經撤不掉了。

“安史之亂”接近尾聲時,天下兵馬副元帥仆固懷恩害怕“賊平寵衰”,為了養鼠自重,他先斬後奏把河北劃分成四個藩鎮以安置四位安史叛軍的降将:田承嗣、張忠志、薛嵩、李懷仙。這四個降将中,田承嗣、張忠志一直是安史叛軍的先鋒官,大唐王朝君臣厭戰,為求息事寧人,居然用“節度使”這樣的大官來籠絡這些賊頭兒。

河北四個藩鎮和淄青道、山南東道的兩個藩鎮勢力盤根錯結,完全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國中之國。像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不但不向中央交納賦稅,反倒像強盜一樣雁過拔毛,不論公私財物,只要經過他的境內,他一律截留。節度使的廢立已不由中央說了算,大歷三年盧龍兵馬使朱希彩聯合盧龍另外兩個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