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穿越到晚明 - 第 117 章 2

阿敏是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因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圈禁致死,阿敏對努爾哈赤也是非常懼怕。

褚英死後,代善作為努爾哈赤次子,順位理應成為繼承人,但因為傳言與大福晉阿巴亥有染,努爾哈赤休棄了阿巴亥,雖沒有處罰代善,但代善也因此事變得謹小慎微,凡事不敢出頭。

除了舒爾哈齊以外,褚英和代善的事,其實都是心機深沉的黃臺吉所為。

故此,努爾哈赤出言相詢,杜度、代善、阿敏都沉思不語,其實是怕出風頭,遭了黃臺吉的忌。

黃臺吉見別人都不說話,只好先行回答:“阿瑪,我覺得現在就與大明決裂還有點早。原因有二。第一,大明雖主昏臣庸,但實力沒有大損,此時若惹急了明庭,傾國來攻,咱們恐怕不能敵之。第二,咱們雖然統一了女真,但北有葉赫殘部,西有漠南蒙古,東有朝鮮依附大明,如南攻大明,怕後方三面受敵。不如先北滅葉赫,西服蒙古,至于朝鮮,只要我建州女真不斷勝利,不斷壯大,他們是不敢對我下手的,即使迫于明庭壓力出兵,也不會盡全力。”

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黃臺吉是第八子。莽古爾泰只是一介武夫,作戰勇猛,但其實沒有多大心機。他一直與黃臺吉不睦,看不慣他自作聰明,自以為高深的模樣。剛才他不說話,就是等黃臺吉發言以後,自己再發言。

“阿瑪,老八所言差矣。自阿瑪起兵,我女真鐵騎縱橫白山黑水之間,沒有吃一次敗仗。葉赫殘部也好,漠南蒙古也好,都不在話下,朝鮮人懦弱不堪,更不足為慮。我贊成阿瑪的意見,趁明狗內部争鬥不休,馬踏中原,正是時候。”

莽古爾泰其實并沒有多少見識,他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凡黃臺吉的意見,他就反對,也不管正确不正确。

“五哥,你的話我不同意。萬歷三十六年,遼東巡按熊廷弼實行實內固外、以夷攻夷的策略,挑動我女真內部不合,挑動蒙古向我施壓,同時,修建了自開原到海州的700裏邊牆,100多座烽墩。就這些邊牆,就能擋住我們女真鐵騎,急切之下,難以啃動啊。”

“可是熊廷弼已經被撤了啊,他修的那些邊牆和烽墩,後繼者沒有多重視,這不正是我們的機會嗎?要是真讓熊廷弼那老兒再回來,不用打,困也把我們困死了。”

還別說,莽古爾泰采取的你贊成我就反對,你反對我就贊成的策略,還真成功,反駁的理由也算得上充分。

努爾哈赤見兩人争執不下,轉頭問代善、阿敏、杜度:“你們三人以為如何?”

“兒臣同意四貝勒的意見。”代善表達了對黃臺吉的支持。

“侄兒同意三貝勒的意見。”阿敏則表态支持莽古爾泰,其實是支持努爾哈赤的意見。

“孫兒支持四貝勒的意見。”杜度支持黃臺吉。

這樣的話,以黃臺吉為首的三人認為攻明時機不成熟,而努爾哈赤,加上莽古爾泰和阿敏,三人則認為攻明時機已經成熟,六人的意見相左,正好是三對三。

努爾哈赤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決斷為好,這可是關系女真族今後發展的大事,他不敢不慎重。

“阿瑪,兒臣新收了一個漢人生員,叫範文程,在兒臣帳下擔任文書一職。此人頗有機謀,不妨聽聽他的意見。”黃臺吉見努爾哈赤為難,出言說道。

“哼,一個漢狗有什麽高明見識?”莽古爾泰說道。

“不可胡說!無論他是什麽人,只要肯為我所用,就不可輕辱!”努爾哈赤叱責了莽古爾泰一句。

轉頭對黃臺吉說道:“可以,召他來問問也好。”

黃臺吉答應一聲,令守在帳外的親兵去請範文程。

不一會兒,一個身着女真人服飾的高個子年輕人出現在殿門口,只見他進門以後利索地甩馬袖打了個千,然後跪倒在地:“奴才範文程叩見汗王!”

“嗯,起來吧。”努爾哈赤說道。

不得不說努爾哈赤确實有雄主風範,自他起兵以來,不拘一格吸納人才,無論是不是本部族人,哪怕曾經罵過自己、得罪過自己的仇人,只要肯歸順,他都會不計前嫌,放手任用,因此也得到了這些人的真心擁戴。

“範先生,我欲起兵攻明,不知先生以為可行嗎?”努爾哈赤令範文程起身後,見他面目清秀,舉止沉穩有度,立生好感,把自己的意思以及黃臺吉、莽古爾泰的意見簡要地介紹了一遍,然後溫言相詢。

範文程本是沈陽生員,因見大明日漸沒落,而女真蓬勃興起,與弟範文寀一起投靠了黃臺吉,意欲建功立業,振興範家。

他投靠黃臺吉以後,憑借出衆才華,沒少為黃臺吉出謀劃策,而且極有見地,很快得到了黃臺吉的賞識。

今天黃臺吉把自己召來,他以為是文字方面的事,沒想到如此重大的軍國大事,努爾哈赤竟會征詢自己的意見。他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弄不好,會得到汗王的重用。

“奴才感謝汗王信任。只是奴才才疏學淺,不敢胡言亂語,恐誤汗王的大事。”範文程還是謙虛了一下。

“你們漢人就是這麽吞吞吐吐不痛快,讓你說你就說,說錯了也沒人怪你!”莽古爾泰看不慣範文程的虛僞嘴臉,要不是在父汗的宮殿裏,他肯定會開口辱罵。

“對,範先生,你就說說你的想法吧。”黃臺吉适時站了出來,給了範文程一個鼓勵的眼神。

“是,那奴才就大膽一說愚見,言語中如有得罪之處,還請幾位貝勒爺見諒。”

範文程說完,低頭整理了一下思路,組織了一下語言,再擡頭時,目光炯炯,給人以一種自信和睿智的氣度。

他說道:“奴才以為,三貝勒爺和四貝勒爺的話都有道理,但都有失偏頗。”

然後,他說出一番話來,立即折服了在場衆人,也因此在遼東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腥風血雨……。